
在宁夏灵武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,一年到头,风沙是常客,雨水是稀客。就在这片干涸与工业交织的土地上,一座占地3.66万平方米的中水回用厂拔地而起。这不是普通的工厂,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项目,更是国家环保督办工程——宁东煤化工基地中水回用项目。从2023年盛夏破土动工,到2025年金秋竣工验收,中建五局安装公司的建设者们用了两年时间,在这片“水比油金贵”的地方,硬是将污水变成清流,守住母亲河黄河的最后一道防线。
“西北风沙里,我们啃的是硬骨头”
2023年4月,项目刚进场,西北风裹挟着沙尘就给了建设团队一个下马威。“一天硬吃二两土,白天不够晚上补。”当地老乡的玩笑话成了工地上的真实写照。
工期紧、技术新、资源缺,还有时不时来袭的沙尘暴,让项目经理李博压力山大。“这活儿不光是抢工期,更是抢黄河的生态账。”他在早会上扯着嗓子喊,“咱们早一天通水,黄河就少一分负担!”
于是,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,7天完成场平、20天建起临建、30天拿下最大水池——AAO生化池。那段时间,工地上灯火通明,挖掘机、泵车、吊车像打仗一样轮番上阵。零下二十多度的冬天,混凝土一浇下去就发僵,项目部搭起暖棚,用火炉、暖风机硬是把工地“捂”出了温度。“别人养花养草,我们‘养混凝土’!”土建工程师梁庆利笑着说。
智慧工地,让每滴水都有身份证
在宁东中水回用项目,BIM技术成了项目的“智慧大脑”。污水处理工艺复杂,池子奇形怪状,钢筋怎么绑、模板怎么支,以前全凭老师傅的经验。现在,技术团队用BIM建模,提前在电脑里“盖了一遍厂房”,管理人员拿着平板就能给班组工人交底,图文并茂可以看清每个角落。
“这就像给混凝土结构施工装了导航。”李博比喻道,“从前靠想象,现在靠形象,每根钢筋、每块模板、每方混凝土从进厂到出厂,全程可追溯。”
作为中央环保督导组重点督导项目,绿色施工也贯穿始终。工地配备雾炮机抑尘,车辆进出必冲洗,连临时道路都做成永临结合,省料又省工。“我们干的虽然是污水活,但工地一点不能‘污’。”安全总监王利隆每天巡场,最常挂嘴边就是这句。
坚守的人,比西北风更硬气
盛夏时节,施工现场气温飙升至37℃,钢材表面温度近50℃,工人们身着长袖长裤,在烈日下连续作业。为保障安全生产,项目部调整施工时间,避开高温时段,延长早晚作业时长,并配备仁丹、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,隔三岔五给工人发放西瓜、解暑饮料等。梁庆利回忆:“那段时间,我们每天喝掉十几瓶水,但没人喊累,因为知道这是宁东环保的‘生命线’。”
西北的冬季来得很早,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多度,冷风呼在脸上,工人们冒着严寒作业,棉服棉鞋抵挡不住西北风裹挟来的寒流,特别是雾雪天,模板湿滑,施工更是困难。对此,项目部为工人免费发放棉被、棉鞋、毛毯等防寒物资,同时给他们的宿舍安装空调,现场作业区域采用暖棚法保温,为工人送去冬日的温暖。就这样,管理团队和工人们拧成一股绳,战风雪、斗严寒,2023年冬季完成近2000万产值,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。
寒来暑往,两年的工期让回家成了奢侈。2024年春节,大部分工人选择留守。大年三十晚上,项目部食堂煮了好几锅饺子,大家围着电视看春晚,窗外是零下二十度的寒风,屋里是热腾腾的烟火气。“我闺女在视频里问我,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?我说,等黄河水变清一点。”项目商务经理黄杰红了眼眶。在整个团队看来,这个项目的建设意义远大于建设难度。“这不只是工程,是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
母亲河畔种下绿色种子
如今,走进宁东中水回用项目,浑浊的工业污水经过一道道工序,变得清澈见底。这座每天能处理5万立方米污水的工厂,已成为宁东基地最重要的“肾脏”,真正实现“工业污水不出园区、不入黄河”。
而从更广的视角看,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一颗关键落子。宁夏段黄河水资源紧缺,每一滴回用水都意味着减少一次地下水开采、减轻一次黄河取水压力。
“我们建的不仅是一座厂,更是一个生态承诺。”李博站在厂区高处,望着新栽的防护林说,“将来这片地上,不只有厂房,还会有更多的绿意。”
两年风雨,七百多个日夜,一群建设者用决心对抗风沙,用坚守换来清流。他们在西北的土地上,写下了一句无声的誓言:让工业与生态共存,让母亲河水长青。(作者:西南分公司宁东中水回用项目商务经理 黄杰,西南分公司宣传及团工管理 袁琳娜;一审:宋小玉;二审:何佳玲、汪浩;三审:张天凤)